新葡京博彩官网

专业版 简繁转换 English

搜索热词: 婚姻登记 低保 养老 收养

广州荔湾:探索拓宽社会救助服务网络

2025-09-10 11:36:43 来源:《中国民政》杂志 阅读次数:0
浏览字号
打印页面

  社会救助是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制度安排。推进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迭代升级,离不开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,加大社会救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;离不开扩大救助帮扶政策覆盖面,实现救助对象精准认定、救助供需精准对接。近年来,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民政局积极探索社会救助服务提质扩面之路。坚持兜底保障与权益保护并重、物质帮扶与精神关爱并举,在机制建设上持续发力,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;联动整合各类资源,构建共助新格局;加强服务供给,突破社会救助年龄壁垒,不断推动社会救助服务高质量发展。

01  完善机制 兜牢基本民生底线

  主动发现困难群众,是深化社会救助改革、提高社会救助服务效能的重要举措,是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。荔湾区民政局始终将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作为首要任务,在机制建设上持续发力,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。

       一方面,构建主动发现与动态预警联动体系。通过“线上大数据监测+线下铁脚板核实”,动态掌握监测对象家庭变化,及时发现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众,形成“一户(人)一条救助链”,建立“主动发现—预警监测—精准帮扶”全链条机制,实现救助需求动态监测、主动发现、温暖服务。今年以来,收到预警245条,处理245条,处置率100%。

       另一方面,建立健全救助探访工作机制。落实特困群众每周、低保人员等救助对象每月、困境儿童按照监护等级的探访工作频次,并建立探访工作台账,及时了解、响应困难群众诉求。今年以来,探访困难群众2.31万人次,协助解决困难群众微心愿需求140个。指导街道筑牢极端天气安全防线,通过加大探访频次,主动排查困难群众居家安全隐患,开展防范教育工作,确保特殊时期困难群众安全。

02  整合资源 构建共助格局

救助资源分割分散,是影响社会救助功能有效发挥的重要原因之一。近年来,荔湾区积极加强社会救助服务平台建设,打造“穗救易·共助空间”,通过实施数据赋能救助、线上线下联动、服务资源聚合、社会力量整合等工程,着力实现基层“服务项目清单办、服务过程网上办、服务力量协同办”,为各类特殊困难群众提供便捷高效服务。制定社会救助惠民服务指导清单,广泛联动整合各类救助服务资源,构建“政府救助、社会扶助、群众自助”的共助新格局。

  一是链接资源,创新社区级便民服务救助模式。采用“活动+服务”的嵌入式模式,助推社区救助服务落地见效。推进健康管理服务,常态化开展义诊活动,重点推进认知障碍筛查,对阿尔茨海默病进行预防干预;提供暖心关怀服务,建立“定期义剪+节日活动+政策咨询”的帮扶机制,通过民政专业服务提升困难群众生活质量。例如,区民政工作人员在专项排查时发现独居老人梁伯生活困难,立即启动救助程序,将其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。梁伯在获得生活保障后,专门致信表达感谢。

  二是数智赋能,打造街道级综合救助服务站点。搭建“益站式”综合救助服务阵地,推出荔湾区首个街道慈善IP“小益”,将“益+”智慧救助系统与综合救助顾问团队相结合,探索“资源服务双轨并行,救助帮扶同向发力”民生服务新模式。同步上线“e+”线上共助空间,以VR全景模拟线下实体空间的形式,实现来访预约、社工服务预约、爱心征集、政策查询、救助信息发布等多项功能,为困难群众提供更快捷、更高效的救助帮扶服务。共助空间运营以来,累计为12名困境儿童完成学习空间改造,为72名残疾康复人士提供就业培训,帮助104名困难人员实现就业。

  三是整合服务,织密公益慈善帮扶关爱网。建设22个慈善点、197个社区慈善基金,实现全区全覆盖。打造慈善救助服务平台,融合“双百工程”社工站、社会慈善等资源,组建综合救助服务团队,弥补困境及边缘群体服务救助短板。充实救助服务顾问团队,让网格化“政策找人”下沉至群众身边。打造“慈善+就业成长发展”支持项目,创新“公益慈善+就业创业”支持服务模式,促进救助对象全面发展。联动广东省金秋慈善基金会、广州市荔湾区文昌慈善会、广医三院等31家社会组织、企事业单位,为困难群众开展兜底民生政策宣传及帮扶活动50场,实现群众微心愿95个,服务4271人次,链接慈善资源价值约85万元。

  四是融合力量,实现关爱服务多场景体验。以多维度场景融合为抓手,打造沉浸式关爱服务体系。通过“非遗工坊研学”、“流动儿童生日会”等实景互动活动项目,让受助对象在文化体验、角色扮演、团队协作中感受社会温暖。创新搭建跨代际社交场景,组织“银发导游团”带领儿童游览珠江,在游船甲板开展代际故事会,促成200组“老幼结对”。“自然科学探索日”通过“极地探险”、星空观测、标本触摸等互动展项,让300名特殊儿童在趣味体验中学习科学知识。打造“场景化识别+体验式服务”,非遗工坊开展12场沉浸式教学活动,安全实训600人次。2023年至今,正佳科技馆等场景化活动惠及1230名青少年,其中特设的“海洋生物喂食体验”、“天文望远镜实操”等环节,让受助儿童在真实场景中获得深度参与感,真正实现救助服务向成长体验的转型升级。

03  加强供给 突破年龄壁垒

荔湾区作为广州市老城区之一,各年龄段的困难群众较多。长期以来,社会救助资源往往偏向于年迈者或年幼者。困境不分年龄,扶助亦不该有年龄的限制。为弥补这一服务不足,荔湾区寻求突破传统救助框架的年龄壁垒,以服务供给的破界,推动社会救助从基本物质生存保障向贴心服务关怀保障跃升。

  一是为60岁以下的失能困难群体(低保和低边家庭)提供照料护理服务。在实施过程中,通过社区摸排、群众申请等方式,精准识别服务对象,并根据个人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服务方案,首批摸排照料护理服务对象22人。通过专业护理人员定期入户,为失能半失能对象提供日常清洁、生活照料、医疗护理、康复训练等个性化服务。针对不同对象需求,提供点单式服务,如为行动不便青年进行康复训练指导,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心理疏导。建立动态评估机制,服务周期与内容随需求变化灵活调整,确保帮扶精准有效。

  二是为60岁以下的独居困难群众提供“平安通”智能守护服务。“平安通”系统依托北斗/GPS双模定位、智慧云平台和24小时人工呼叫服务,可自动监测异常,实现“一键报警、即时定位、快速联动”。一旦设备检测到异常情况,如服务对象长时间未活动,系统会自动触发预警响应流程,确保在第一时间提供必要的帮助,为困难群众编织坚固的安全防护网。通过为独居或行动不便的困难群众免费安装该智能设备,配备紧急呼叫按钮,全天候响应突发状况,全力保障特殊困难群众的生命安全。

       上述两项服务对象虽然不同,却深度融合,共同编织起立体救助网络。当护理人员在服务中发现用户潜在健康风险,可迅速联动“平安通”纳入重点监测;而“平安通”的预警信息亦能同步至社区工作人员,必要时启动护理服务。如一位因车祸致残的中年居民,在专业护理协助下逐步恢复生活能力,同时“平安通”的守护令他独处时更加安心:“感觉随时有人扶着,心里踏实多了。”

         编辑点评:

       广州市荔湾区通过完善机制、整合资源、优化服务等创新实践,进一步拓宽了困难群众救助服务网络的广度,为困难群体构筑起更加严密牢固的保障网。同时,提升救助服务效能,让社会救助更有精度、深度和温度,为其他地区开展服务类社会救助工作提供了参考。

  

       (本文内容系原创,转载请注明来源《中国民政》杂志)


关闭窗口

扫描关注
新葡京博彩官网

新浪微博